参与国家级课题《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的系列研究,逐步形成常州地区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与方法论,积极关注教学的预设、生成及两者辩证关系,积极关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个性化生成和地理关键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中 学 地 理
(2016 年—2020年)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1. 课题研究
( 1 )参与国家级课题《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的系列研究,逐步形成常州地区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与方法论,积极关注教学的预设、生成及两者辩证关系,积极关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个性化生成和地理关键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 2 )完成省教科研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学力评价技术的研究》、市增效减负专项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预设与生成— — —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以及参与其他相关课题,强化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规范,深化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的指导意义,开发了初中地理形成性评价手册,形成了中学地理学业评价和教学评价的基本框架与技术手段。
( 3 )持续开展“中学地理数字化学习”项目研究,顺应当代地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深入思考“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新突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研究过程中基层地理教师的创新举措大量涌现。
2. 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教研组织健全,教研形式多样,依托中地会、中心组、初中和高中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和跨区域联合教研,全力打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教研平台。 通过学科评优、竞赛、日常教研、网络教研、合作教研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研训,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3. 考试研究
长期致力于高考和会考研究,学习考试评价理论,研读并细化课标与考纲,编制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试卷(如四市模考卷、全市期末卷、高三最后冲刺模拟卷等)。 本市教师多次参与全省高考、小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等试卷的命制与批阅,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研究经验。 本市地理高考成绩居我省前列。
4. 教学常规的落实
积极落实《江苏省中学地理教学要求》和《常州市中学地理教学建议》,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教研与评价”等方面不断进步。
5. 课程开发
地方课程《常州地理》在初中阶段继续使用。 各校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丰富了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地理课程资源,初步研发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适用于多种终端的)个性化地理课程。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进一步提高我市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使我市地理学科教研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发展原则
1. 服务大局,主动发展。
作为基层教研单位,必须从大局出发,立足本职岗位,在服务大局的基础上,实施主动发展。
2. 科学统筹,均衡发展。
在教研活动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地理教研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规划。 特别是要帮助具有地理学科“边缘化”现状的部分初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3. 注重效益,提升内涵。
常规的教研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组织系统,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益。 通过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 突出重点,持续发展。
突出重点就是明确教研对象,抓住核心问题,提升群体实践、研究与反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积极创新,形成特色。
积极研究教研的新问题、教学的新需求,在内容、形式上实现教研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符合各级教研部门实际的特色之路。
(二)具体目标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广大地理教师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具有中学特级教师或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水准的地理教师 1~2名,地理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3名,学科带头人4~6名,青年骨干教师5~10名,教学能手5~10名,教坛新秀10~15名。
2. 加强课题研究。
五年中,以工作10年以内的教师为主力,争取完成市级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2~3个,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
3. 每学期举行1次教师基本功培训或单项比赛
提高教师在全市和全省基本功竞赛和评优课的水平。
4. 完成部分课型和教学模式的适切性研究。
通过对课型研究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5. 开发学生课内外地理学习活动研究案例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形成市域范围内、多层次的地理学科经典学习活动。
6. 完善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发机制
鼓励教师适度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研发的专业团队。
7. 学科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8. 持续深入开展中学地理数字化学习研究,努力形成特色与品牌。
(三)重点项目
1. 中学地理数字化学习
2. 中学地理核心素养与新课标研究
3. 新高考应对策略研究
以“组建团队、根植现状、探究问题、解析意义、勾勒蓝图、建设平台、重点突破”为总的实施策略,以“凝聚团队力量、感悟专业乐趣、分享教育智慧”为区域地理学科教研的总体思路,着力提升教研品位,帮助教师发现专业乐趣、提炼教育智慧,促进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
1. 理论学习
指导各校教研组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学习相关理论专著,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常讲学,以加强理论指导的力量。
2. 队伍建设
以“中地会”为基础、四个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发挥学科中心组的骨干作用,强化研究组的项目研究意识,协调和发挥工作室和新北区优秀地理教师培育室的引领作用,形成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新机制。
( 1 )以“中地会”为基础,做强“学科中心组”,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 2 )加强对薄弱地区、学校教师的指导、服务工作,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 3 )继续加强对青年地理教师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指导。 针对青年教师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教学问题,开展主题性的研讨活动。
( 4 )以学科教研基地和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充分发挥基地学校教研组和名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 教学研究
( 1 )组织地理骨干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开展由市级以上立项的课题研究。
( 2 )组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训,深入理解新课标的内涵和实质。
( 3 )加强对学校教研组教育科研的指导和过程性管理,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 发挥既有教研平台的功能
以“常州地理教研团队 QQ 群”、“教研合作体”、“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和基础,筹建三位一体的“地理教学工作室”,较好地融合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帮助地理教师寻找正确的学习路径,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共享教育智慧。
5. 注重学科教研规范的落实
贯彻《江苏省中学地理教学要求》,重视“常州市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建议”在规范教学行为与校本教研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遵循《常州市教科院教研员工作手册》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教师的各种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精品课建设、公开课开设等。 保证多项操作程序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导向的正确性和前瞻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指导的发展
性和人本性。
6. 积极开展教学范式的适切性研究
以视频案例分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促进多样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7.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鼓励、指导和整合各校以网络为载体的课程资源共享方式,形成主题式、系列化的乡土地理网络课程。 目前我们将重点加强精品课建设和高中地理素材资源建设。
8. 改进教学评价
( 1 )在评定教师课堂行为方面,继续关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关注教师的发展。 注重同行评价,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注重学生评教,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注重自我评价,促进教师提升自我反思水平。
( 2 )在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方面,重视评价的诊断作用,掌握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技术。
( 3 )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命题的培训,促进教师命题能力的全面提高。
9. 强化重点课题研究
以《中学地理数字化学习评价研究》等课题研究为重点,着力开发和利用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地理课程。 鼓励项目小组开展基于问题与需求的小课题研究。
1. 组织保障:需要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给予方案实施指导,人员保障等,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2. 经费保障:本规划中涉及一些项目需要经费保障,如组织学生活动等。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