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乌鲁木齐第一中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的物理老师朱永河凭借其卓越的教学技艺和深情的课堂演绎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能被选中作为江苏...
近日,第十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乌鲁木齐第一中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的物理老师朱永河凭借其卓越的教学技艺和深情的课堂演绎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能被选中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参加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我内心充满了荣幸与感激。这不仅是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朱永河说。
自驾3800公里,只为那一课
据了解,为了这次比赛,朱永河从暑假就开始准备,他精心制作了六个演示器材,尤其是那个宽100厘米、高160厘米的灯箱,不仅体积庞大,而且内部的配件极易被碰坏。这个灯箱是朱永河为了贴近新疆学生生活,特意设计的,它能够模拟赛里木湖变化莫测的天气,通过变阻器调节亮暗,展现一边晴天一边阴雨的奇妙景观。
为了制作放大版的滑动变阻器模型,朱永河拆解了实验用变阻器,深入分析其内部构造,并巧妙地运用替代品,将每部分都做成放大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接线柱和接入电路的部分。他用发光灯带模拟电阻丝,生动地反映出电阻的变化。面对如此来之不易的教具,朱永河害怕快递运输途中会损坏,决定亲自护送它们前往乌鲁木齐。他和姐夫两人轮换开车,历经三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在这段旅程中,他们穿越了无人区,领略了戈壁滩的壮阔,也经历了与横穿高速的大白牛擦身而过的惊险。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朱永河却无暇顾及,到达乌鲁木齐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调试器材和磨课之中。
在正式比赛中,朱永河的课堂赢得了热烈的反响。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开场,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老师从遥远的江苏,一脚油门,直接自驾了3800公里,横跨数个省份,就像一场小小的探险,穿越了茫茫的无人区,一路上风景如画,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你们猜怎么着?这一路上,我为了给咱们这趟知识之旅加油鼓劲,足足加了七次油呢!”朱永河老师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诙谐与自豪,瞬间点燃了课堂的氛围。
远超一堂物理课,听课老师感动哭了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朱永河通过生动的实验、有趣的讲解,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物理的世界,让原本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思维的碰撞。部分同学在完成实验后,发现自己的结论与课本上的描述有所出入。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意外”,朱永河却显得从容不迫。“嘿,同学们,看来我们有了些新发现!”朱老师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神秘,瞬间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别担心,这可不是什么坏事。记住,不怕有问题,就怕遇到问题我们选择逃避。在科学的世界里,每一个疑问都是通往新知的钥匙。”
接着,朱永河耐心地引导学生们重新审视实验步骤,鼓励他们不要急于求成,他与学生们一起动手,再次进行了实验。这一次,大家更加专注,每一步操作都充满了思考与探索。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不仅纠正了之前的误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朱永河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探索之旅。
这节课的尾声,朱永河走向那个精心设计的灯箱。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工具,更是他用心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他轻轻一拨,灯箱上的景象由阴转晴,“同学们,就像这个灯箱所展示的,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朱老师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但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怕,勇敢地面对,因为每一次克服,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记住,拨云见日,晴空万里。”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就在这时,一位在场听课的老师激动地走过来说:“朱老师,你讲得太好了!你的课不仅仅传授了物理知识,更教会了孩子们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勇敢地追寻梦想。我都被你感动哭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堂物理课的范畴!”
荣誉背后的力量,鹿鸣“和”教育理念
据悉,朱永河已经有11年的物理教学经验,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他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展科学思维,注重实验的重要性。朱永河说:“这份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与支持。我身后有省市教研团队的鼎力支持,有学校领导同仁的倾囊相授,这些都是我的依靠、我的力量源泉。”
这一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朱永河个人教学能力的肯定,更是对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先进教育理念与卓越教学实力的一次全面展示。
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党委书记吴加健表示,在盐城这片教育的沃土上,鹿鸣路初中作为盐城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学校,始终秉持“用关心去教、为成长而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将中华“和”文化深度融入办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构建了鹿鸣“五和”教育体系。在“卓越鹿鸣”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全体鹿鸣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改革,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课程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着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朱永河老师作为鹿鸣路初中“和雅”好教师团队的杰出代表,在全国教学竞赛中所展示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卓越能力、创新精神、人文情怀的栋梁之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颖 通讯员 梁军
校对 王菲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