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山东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大道师者”宣传展播活动。活动聚焦我省具有时代印记、重要活动印记、重大事件印记的教师典型代表,通过“人物”的视角,呈现40年来山东教师...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山东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大道师者”宣传展播活动。活动聚焦我省具有时代印记、重要活动印记、重大事件印记的教师典型代表,通过“人物”的视角,呈现40年来山东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激励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实际行动投身教育强省建设,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大先生”。
今天,一起随小编了解这5位教师——
潘承洞
潘承洞(1934-1997) ,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论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5)和(1+4)命题,获国际数学界赞誉。他躬耕讲台36载,乐教爱生,奖掖后学。他倾注心血指导学生,培养、发掘了一批杰出学者、名家。他担任校长11年,坚持“文理并举,新老共进”,开创了学校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潘承洞: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数学,是潘承洞一生的学术根基与不渝追求。他坚守科学报国初心,克服物质生活条件艰苦、计算设备落后等不利条件,凭着对数论的热情与执着,攻关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难题。1962年,28岁的潘承洞首次定出常数θ可以取1/3,从而证明了命题(1+5),被世界公认为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关键性突破。他后来又证明了命题(1+4),并开创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新范式。1978年潘承洞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他与陈景润、王元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作为中国数论学者在改革开放后参加国际解析数论会议的第一人,潘承洞以一小时报告打开了中国与国际数论界交流合作的新大门。与会者高度评价此次报告“夺取了会议的舞台”,并向坐在会场上白发苍苍的华罗庚表示祝贺,称赞“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培养了这样出色的人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数学舞台上的声望。
在山东大学任教的30多年中,潘承洞站好三尺讲台,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10多门课程。
出任校长后,潘承洞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讲透精华,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作为导师,他甘当孺子牛,大公无私,甘为人梯,倾注心血培养年轻一代数学家。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博士生导师,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共指导、培养了13名博士研究生和2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已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潘承洞心系大学的改革发展,顺应时代大势,提倡文理并举,推动文史兼长优势持续彰显,在晶体材料、量子化学等领域塑造了鲜明的山大特色。他亲手创建威海分校,开启了国内知名大学与地方联合办学的先河。他注重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强调规范严谨的教学秩序,多措并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带领山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优化充实学科布局,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今年是教师节40周年,也是潘承洞诞辰90周年。他追求科学真理、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生,充分彰显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家风范,照亮了后人探索真理的道路,鞭策激励着他们砥砺前进、报效祖国、勇攀科学高峰。
彭实戈
彭实戈,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6年获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08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10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做大会报告,2011年获普林斯顿全球学者称号,2016年获求是科学家奖,2020年获未来科学大奖。
彭实戈:勇攀金融数学之巅
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里,彭实戈有着独特的学术追求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他不仅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数学让人生出智慧,怎样辨别和掌握那些‘聪明的数学’至关重要。”彭实戈曾这样说。在山东大学物理系就读期间,思维敏捷的彭实戈灵感时常突现,有一次读完“热力学”一节,彭实戈联想到了自己近来刚看到的一个数学问题,就冒出了一个新想法,并感觉到这个发现很可能会“影响整个数学界”,于是他一口气把这个想法写成了一篇严谨的论文——《双曲复变函数理论》。那还是彭实戈在尚未完成数学本科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完成的。
1983年,彭实戈赴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留学,在国际著名数学家本苏桑教授的亲自指导下进行控制理论的数学研究。经本苏桑教授全力推荐,彭实戈越过硕士阶段直接攻读博士,3年内获得了自动化和应用数学两个博士学位,其学术成就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基于Bismut在1973年的研究成果,1990年彭实戈与法国数学家Pardoux教授合作,提出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证明了其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这一理论的提出,为金融市场衍生证券定价理论提供了基础工具,被认为是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奠基性论文”。
近年来,彭实戈建立了非线性数学期望的理论,特别是非线性布朗运动的期望和随机分析理论,将数学大师Kolmogorov创立的概率论系统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并将其应用于动态金融风险度量与计算,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彭实戈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动了“金融数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致力于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培养了大量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人才,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彭实戈的学术成就、教育情怀和开拓精神,无不彰显着师者风范。未来,期待彭实戈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收获更多丰硕成果,继续推动我国教育和科研事业再上新的高峰。
陈学森
陈学森,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二级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优秀发明家奖、齐鲁杰出人才提名奖、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等荣誉。
陈学森:给苹果装上“中国芯”的为民教授
他深耕果园40年,累计研发40多项苹果优质高效育种及配套栽培和加工技术,选育出20余个果树新品种。
他将辛苦选育的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无偿送给果农使用,在山东、陕西等贫困地区累计推广种植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
他以科技促脱贫,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贫困农户、技术骨干3万余人次,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平民教授”“为民教授”。
…………
他就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
“农业科研必须接地气,必须解决产业中的问题,帮助老百姓致富,如果不坚持这一点,我觉得农业科研专家就对不起‘专家’这个称号。”怀着这样的一腔赤诚,陈学森将农民生产中最突出的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送去了“真金白银”。
陈学森始终坚信,做农业科研既要“立地”,帮果农培育出“致富果”;也要“顶天”,助力国家种业振兴,把水果盘子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
秉持这样一份信念,陈学森40年埋头科研,致力为苹果装上“中国芯”。选育出“幸红”“福红”“美红”“满红”等系列红肉苹果新品种,填补了中国红肉苹果品种的空白。他研发出的红肉和红皮苹果育种理论、技术和品种及新品种配套高效栽培与加工技术,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同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陈学森看重的另一片“果树”——他的学生。他深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离不开高素质产业人才的有力支撑。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陈学森发现研究生论文选题脱离生产实际、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为此,陈学森创新性地开展了创新型果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提出“五个坚持培养果树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人”的新模式,深化科研基地和教师队伍等四个要素,推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八项措施,实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各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导师教研水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同步提升,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他们已成为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培育人。
谈及未来,陈学森表示,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走进农业,带领果农走出一条宽阔的脱贫致富“大道”。
吉兴香
吉兴香,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轻工学部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吉兴香:勇攀科教高峰的巾帼标兵
2006年,吉兴香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在吉兴香心目中,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甘做沃土,培养青年才俊”是分内之事。
她不断探索以“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所授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德”于教,使专业课教学更有温度,大大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她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探索构建起了“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吉兴香始终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轻化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目标,扎实推进轻化工程专业认证工作,构建了轻化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全过程,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在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总能看到吉兴香教授忙碌的身影。她几十年如一日深耕“绿色”造纸领域。
她针对传统制浆造纸含氯漂白废水难处理等共性技术难题,构建了超大规模短流程无元素氯漂白技术体系,研发了含O3漂白的年产100万吨超大规模短流程漂白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先后在多家全国500强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她带领团队创新了废纸替代物清洁生产工艺及固废源头减量集成技术,建成了年产20万吨的生物机械浆生产线。就这样,原来被焚烧的秸秆变成宝贝,既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又达成“双碳”目标。
她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勇挑“生物基材料替代一次性塑料”的研究重任,和团队一起研发了生物基纸基材料表面的涂布技术,突破了纸基包装材料无塑化和生物全降解难题。
吉兴香把这些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作为专业课程内容,用于课堂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接触到科学前沿的理论和行业的最新技术。
近年来,她带领团队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8项。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先后培养出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陈绍杰
陈绍杰,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矿山岩石力学、开采沉陷控制与塌陷地治理等方面的教科研工作,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陈绍杰:光明“碳”路者
“从一个自农村走出来的青涩少年,到一名教授,山科大培育了我22年,扶持我迈上一个个台阶。”
“5年100万的奖学金,钱不多,我希望为山科大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以此点燃同学们心中的梦想和信心。”
这是2023年3月,陈绍杰在山东科技大学“踔厉奖学金”首次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2021年,陈绍杰决定从个人薪酬中抽出100万元人民币,用于奖励本学院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科生,分5年发放,每年拨付20万元。
谈及为何要自掏腰包设立“踔厉奖学金”时,陈绍杰坦言,首先是为了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同时也想通过设立奖学金,告诉学生和社会上关注这个行业的人,学采矿一样可以有出息。这就是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教授陈绍杰,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会学生感恩,鼓励学生前行,引导学生看到专业学习发展的前景。
与矿山打交道20余年,陈绍杰从未忘记刚刚升入大学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对自己的启蒙:“煤炭是流淌的‘乌金’,我们开采的是光明。”这句话对陈绍杰影响颇深,拨云见日般让他逐渐在煤炭行业中找到了自己为之努力的方向和使命。
如今,围绕煤炭绿色开采、废旧矿区修复等,陈绍杰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并仍然在针对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创新攻关。
2019年,陈绍杰团队与矿山企业合作制定实施方案,把特殊开采和矿山压力相结合,通过“一边开采一边修复”的新模式,从源头上防控破坏,在过程中控制污染,在采后进行治理和利用,确保在矿山开采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至最小值,实现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从而打造了一个个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态矿山。
“我们要让‘乌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美丽的大自然留住。”陈绍杰说。
近年来,针对我国城市近郊采煤塌陷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陈绍杰带领团队对一些老采矿区的地下岩层进行考察、监测、修复、巩固,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找到了采矿区保持稳定性的最佳方案。
得益于他的方案,一个个高楼林立的新城拔地而起。如今,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多地推广应用,将2000余亩采煤塌陷地顺利转化为建设用地,建立了多个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示范基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示范效益。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