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作业”APP内容低俗涉黄、老师向家长推荐的“一起小学学生”APP有游戏入口、与作业捆绑的App变家长新负担……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有关教育APP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教育APP”也因此成了媒体教育报...
面对教育APP带来的这些新问题,在《通知》出台前已引起相关部门关注重视。
“互动作业”APP内容低俗涉黄、老师向家长推荐的“一起小学学生”APP有游戏入口、与作业捆绑的App变家长新负担……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有关教育APP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教育APP”也因此成了媒体教育报道中的高频词之一。
1月2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近期一些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进入部分中小学校园,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强调关注。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各地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校园。
《通知》强调,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要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审查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要以“有效服务教育教学、不增加教师工作和学生课业负担”为原则,合理选用APP,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影响正常教育教学。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通知》的发布立即引起教育行业的关注,业务面向公立中小学的教育企业一起教育科技更是在《通知》出来当天即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表态“一起教育科技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通知》要求”,并表示,经与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充分沟通,目前“一起小学”、“一起中学”积极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备案。
尽管如此,多名教育业内人士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都表示,政策的出台会影响公立校对教育APP类产品的态度,包括资本对相关标的的投资态度。
“教育APP的内容校方是没有真正的权力去监督和管理的,而且APP的内容是实时更新的。”互联网教育产业资深人士“歪叔”徐华认为,这种情况下,校方的主要精力会放在自己内部的教育环境、教育质量的提升上,可能会对外部的存在一定风险的产品采取回避态度,进而有可能导致这一市场出现大面积的萎缩,甚至对一些目前已经获得大额投资的教育企业而言都可能是在进校园路上的当头一棒。
业内解读:或是规范在线教育的第一步
“出台《通知》的初衷应该是规范教育APP市场发展。”徐华在谈及他对《通知》的理解时表示,他认为给进入校园的APP设立“门槛”是整治在线教育的第一步。
2018年,国家层面对校外培训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整治,一些培训机构完成了整改任务,还有一些办学资质不合格、教育质量不达标、消防不符合要求的教育机构因无处遁形而倒闭。
不过,2018年的整治行动几乎都是针对线下培训机构的。目前尚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教育APP进行监管,而随着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领域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近两年教育APP类产品曝出过很多问题。
“可能前年相关问题曝出时政府部门就开始关注教育APP方面的问题了,因为中小学生还处正构建价值观的阶段,面向广大中小学生的教育APP缺乏有力的来自体制内的监管的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结合上述背景和现状,徐华分析。
他认为,整治教育APP是进一步加强整治规范校外教育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在线下培训机构大整改的同时,线上培训机构迎来大整改已是趋势。“目前来看,第一步是从互联网教育APP进校园的这部分开始进行规范。”
因此,出台《通知》的初衷应该是规范教育APP市场发展,并没有把教育APP类产品进校园卡死,如《通知》中提出“凡进必审”等要求,其实是把选择选择和监督的权利进一步强化给了校方,让校方加强对教育APP的使用的监管。“如果主打APP进校园的这类教育企业愿意去与公立校进行深度的交流,并且能给出相应的管理机制让校方相信他们的产品和管理没有问题,那校方的大门还是向他们敞开的。”
中信证券教育行业研究员冯重光则指出,政策对纯粹面向C端运营的、不经过学校这道门的在线教育产品影响会比较小,对以教育APP进校园为主要商业模式的机构的影响会比较大。
此外,关于《通知》中提出的“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徐华分析认为,这可能意味着教育APP产品进校须是免费的,但是允许存在一些家长可自愿购买的服务。即进入校园的教育APP免费的基础性功能作用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家长课后自愿花钱去购买更多的或更好的服务,属于家长的个人行为,在政策和学校的要求、监管之外。
但徐华同时指出,《通知》的出台毫无疑问会使校方在选择和使用APP类产品时更加谨慎,甚至可能会为了减少出状况的可能性,而婉拒哪怕是适合的教育APP进校园。原因在于,校方没有真正的权力去监督和管理APP的内容,而且教育APP的内容是实时更新的。
在这种监管风险和难度都较大的情况下,徐华推测,校方可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内部的教育环境、教育质量的提升上,对外部的可能存在风险的产品采取回避态度,从而可能导致教育APP进校园市场出现大面积的萎缩,甚至对一些目前已经获得大额投资的教育企业而言都可能是在进校园路上的当头一棒。
徐华还提到,进校园对于几乎所有的教育APP类产品来说都是一大难题。“大部分产品缺乏这方面的基因和进校园的渠道资源,加之现在在政策上有了控制,未来教育APP类产品进校园会更难。但如果有机构能突出重围,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就非常有优势了,并且很难再被竞品抢走市场。”
因此,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就看有几家能扛得下来。
现象分析:赛道竞争激烈 教育APP问题频发
教育APP类产品是新技术崛起并快速与教育融合的产物。直到2013年,以APP端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教育才开始萌芽并兴起。随后,2014年搜题类工具出现,2016年题库出来了,2017年APP作业平台发展增加在线课程。时至今日,教育APP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尤其是2C类产品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底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的教育类APP接近10万个,在所有应用类型占据的第二位,下载的热门程度仅次与游戏类的应用。今年3月,App Store中的教育类APP则达到了20万款。
随着教育APP的快速兴起与竞争白热化,2018年教育APP频频曝出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问题。
2018年1-11月,未来网记者多次报道在线学习APP“互动作业”向未成年人提供大量涉及性暗示、性诱惑的游戏,广告多等问题。
2018年10月,央视新闻频道曝光了关于第三方学习类APP存在内含游戏、追星、打赏等与学习无关内容,以及其他违法违规、不适应中小学生内容。
据媒体报道,10月30日,上海市文化执法门查处了“纳米盒网”及“纳米盒”APP的违规行为,并责令其删除相关内容,关闭“成长圈”、“视频秀”等多个涉事板块。
11月,中新网报道,安徽有中学生家长向媒体反映,很多家长在老师的推荐下安装了一款叫“好分数”的软件,主要功能是查分,家长若想知道孩子的考试名次需要付费。
12月,据新华网报道,重庆有家长向记者反映作业APP内暗含游戏,自己的上三年级的孩子用老师推荐的“一起小学学生”作业APP完成作业,但她发现APP内有多个小游戏,孩子已为玩游戏花了不少钱。
同在12月,据《半月谈》报道,有家长反映,孩子所在幼儿园通知家长使用“掌通家园”App作为家校沟通的唯一工具,充钱、给老师亲友点赞等成为家长新烦恼。
对此,上海英和教育创始人王跃辉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行业竞争激烈,再遇上2018年经济下行,一些教育机构面临变现压力,通过一些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以非法途径牟利,这是教育APP问题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教育APP带来的这些新问题,在《通知》出台前已引起相关部门关注重视。
2018年10月25日,宁夏教育厅发布的《关于严禁有害学习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禁止未经审批的APP进入校园,不得给师生和家长增加额外负担,坚决抵制各类APP等假借“互联网+教育”的名义进入校园。
几乎同时段,北京市教委面向各中小学下发了“关于调查学习类App有关情况的通知”,要求学校调查时重点关注了解第三方学习类App存在内含游戏、追星、打赏等与学习无关内容,以及其他违法违规、不适应中小学生内容的情况。
11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官方微博@扫黄打非 发布官方消息称,针对10月16日媒体报道的教育类应用软件内含低俗色情信息的情况,根据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要求,上海市“扫黄打非”部门对“纳米盒”APP违法违规经营问题进行查处。
此外,此前多地出台过地方性文件。
因此,多名业内人士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对此次《通知》的出台并不感到意外。
主攻公立校的教育APP未来路在何方?
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都提到,将市场目标定位为公立校是部分主打教育APP类产品的机构的一种商业发展策略,但由于进校园的门槛高、难度大,实际中十个想进公立校的机构九个在陪跑,最终真正进入到校园的只有一起作业、作业盒子、纳米盒等很少的一些教育APP产品,而《通知》的到来无疑让有公立校业务教育机构压力颇大。
就在《通知》公布当天,一起教育科技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承诺,学习内容健康有益,无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内容,无学生付费入口等,主动表态向政策要求靠拢。
实际上,在此之前,被家长点名内含收费游戏的“一起小学学生”APP即一起教育科技旗下产品。
面对新的监管政策,对于公立校这块蛋糕教育机构该弃还是守?教育APP类产品未来进入公立校的机会还有多大?
“此前就进驻到公立校的机构前期已经和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过很多沟通,因此对标《通知》要求进行自我调整应该问题不大,而进公立校规模还比较小的机构则适合转型。”兴旺投资副总裁、教育行业负责人张肖磊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机构并不是做公益的,进公立校本身并不是机构的目的,公立校的数据资源才是教育机构看重的,“2018年大机构实际都已转向卖课为主了。”
因此,张肖磊认为,《通知》对业务和营利模式已经多元化的头部机构影响并不会太大,但小机构则会变得很艰难。
徐华则指出,进校园对几乎所有的教育APP类产品来说都是一大难题,因为大部分产品缺乏这方面的基因和渠道资源。加之现在有了政策上的控制,未来教育APP类产品进校园会更难。“如果有机构冲得出来,就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非常有优势了,并且很难再被竞品抢走市场,就看有几家能扛得下来。”
至于已有公立校业务的机构的后续发展,徐华认为,机构是对标要求整改还是转型,需要看机构自身的基因;而不管转型与否,都应该更重视内容、回归教育本质。他指出,只有做好产品质量和口碑,才能谈发展;有些机构一开始就想挣快钱,疯狂地去做市场渠道、给补贴,这种烧钱模式已明显不再适应市场潮流,这样的机构可能在严监管下出局。
冯重光则认为,转型或者自我整改,两种模式都可以去探索。“如果能转型成纯粹C端的模式肯定好,但还需要看公司团队是否有这样的基因,以及是否能适应市场的竞争。因为就在线教育来讲,C端去适应一款教育产品是需要一定时间和周期的。”
至于对标政策要求去调整自身的内容和营利模式,他认为前提也是要去看此前的营利模式。“如果原本的营利模式中很大部分营收来自广告,则企业遇到政策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上海英和教育创始人王跃辉也指出,业务面向公立校的教育类APP存在变现难问题,这类机构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投资人,想直接转2C模式不一定行得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